論著

鄒筱涵(證期會專員)

證券商業務員、證券分析人員與會計師事前管理之探討

壹、前 言

本研究係針對證券相關人員加以研究。並研究其資格取得制度之設計,是否能使組織在成本最低之情況下加以控制其績效,以作為提升證券相關人員管理效率之參考。

交易成本理論已普遍用於解釋各種經濟及社會現象,尤其用於解釋群體間之契約關係。此外,許多政策面議題亦常用交易成本概念加以合理化,例如針對反托拉斯法或工會等議題,在國外已普遍被學者以交易成本相關概念闡述。

然而,大部分以交易成本經濟學解釋之現象多與策略或組織等議題相關,而有關控制之文獻著重在事後控制(ex-post control)之觀點,分析不同條件下,公司對員工控制型態,以達到特定績效目的,而甚少針對事前控制(ex-ante control)加以分析。如Ouchi(1980)等學者雖有提到以社會化方式控制(或同族控制clan control)可由員工甄選過程中即挑選具潛在配適之員工,再加以訓練、學習等社會化過程,使員工目標與組織相符合,但其並未就甄選在控制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加以分析,而將觀念重點建構在訓練之過程上。是以,本篇文章將以交易成本對員工控制之觀點出發,並將重點放在對證券相關人員之事前控制上,進一步分析公司事前控制對員工行為或公司績效之影響。

國內證券市場近幾年發展快速,且透過證券市場籌資之比率不斷提升,是以證券市場之良窊影響經濟發展甚鉅。而證券市場是否能順暢運作,證券相關人員扮演著關鍵之角色。

貳、資格標準相關規範

美國公民服務委員會針對各種專職人員資格取得標準主張應符合三要件:合理性、公平性、符合信度與效度。此外,資格標準之差異應反映出預測未來職務調整及工作效能之目的,故屬預測尺度,用以降低未來僱用風險,並提升留任率及適任率。

另外,資格若過高,往往產生不公平或錯誤配置,但資格太低又產生不適任問題(Dore & Oxenham, 1984)。而Oxenham另針對資格設定指出需考慮下列要素:(一)工作相關能力與責任;(二)教育程度等知識;(三)期望評價;(四)薪水等因素;(五)先前實務知識。而外部檢定(如資格測驗)為最佳方式,因其相對較易評比,且易於改革(Brooke & Oxenham, 1984)。

參、證券相關人員管理分析

本文係以證券相關人員作為研究分析對象,因為(一)台灣證券相關人員之重要性日增,且各公司雇用標準與控管方式因受限於證券交易法及相關規範(註一),故差異不大;(二)證券相關人員種類較多,可包含本文研究命題之範圍;(三)證券相關人員之行為係影響公司信譽之主要因素,且由於公司間彼此競爭激烈,加以一般客戶會以信譽評估證券公司,更增加事前控制之重要性。

本篇文章所探討主要為業務員、證券投資分析人員(以下簡稱投資分析人員)及會計師三者。業務員之契約對象為證券商,投資分析人員則面對投顧事業,而會計師係與會計師事務所信譽息息相關。

(一)業務員

業務員主要工作係接受一般投資人委託買賣有價證券,故其與客戶之關係極為密切。業務員在有價證券流通市場扮演關鍵角色,其不僅擔任資金需求者(發行公司)與資金供應者(投資人)間連結角色,且促進資本市場交易之完成。一般而言,一家證券商往往維持數名業務員,並隨規模擴大,增聘新進業務員,以確保
營業收入來源。

然而,業務員雖隸屬某證券商,但因其掌握與客戶實質關係,影響證券商獲利來源;加以業務員挖角事件頻傳,業務員的離去往往意謂著公司客戶之流失,對證券商影響很大。雖然日前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已針對業務員挖角事件要求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發揮自律機制,加以規範,但仍難遏止挖角歪風。是以,證券商對業務員似處於較不利之談判地位,儘管公司有實施監控制度,但仍難以對業務員行為作嚴格規範。

另一方面,由於業務員的不當行為,例如媒介客戶股票、保管客戶印鑑進而盜買(賣)股票、違約交割或私下借款(丙種墊款)等事件對整體證券市場秩序影響極大,而政府在管制上,亦要求公司負因監督不周而連帶處分之責。故證券商往往陷入難以管理業務員卻又需監控其行為之兩難局面。

(二)投資分析人員

至於證券投資分析人員主要任務係對證券市場做專業分析,以提供客戶相關訊息。投資分析人員係擔任證券投資顧問事業基本角色,但是與業務員不同的是,一家投顧公司所聘請之合格投資分析人員並不多,而投顧事業與投資分析人員之契約關係亦較證券商與業務員關係明確。

此外,投資分析人員對證券市場之影響力較業務員更具普遍性,其所出版或發表的評論,往往影響許多投資人之投資決策。另一方面,投資分析人員所發表之評論往往不以個人名義,而係以公司名義對外發表,故分析人員錯誤分析,往往影響公司聲譽甚鉅,加上與公司負連帶責任,故投顧公司在分析人員控管上,亦較業
務員嚴謹。

(三)會計師

會計師主要功能係對發行公司財務報表進行簽證,以確保該公司財務報表無不實情事,並對發行公司盡財務監視與內部稽核與內部控管等義務,故會計師可謂投資人與發行公司之中介角色,經由會計師簽證及查核,使投資人瞭解公司財務情形,並確保財務報表資料可信度,以防止公司虛報或窗飾等問題。

一般而言,會計師簽證查核能否確實,需視與公司關係及瞭解度而定,故會計師除需具備專業知識外,更具客戶-特定性,以維對查核公司之監控力,而相較之下,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師行為更難監控。

圖一:研究架構圖

命題一:當公司對員工行為過程知識低時,員工資格取得較困難。

本部分可參考Chi(1994)年主張,公司對員工行為過程知識可以員

工日常工作行為觀察之容易性及監督之便利性加以評估。

由業務員觀之,由於員工行為主要係媒介客戶,促成交易之達成,是以業務員之工作內容乃固定的,且其知識具一致性,故公司對個人工作過程相當瞭解。在業務員資格取得上,目前業務員考試已邁入隨到隨考方式,且每年錄取名額極多,只要熟悉一般業務知識,取得業務員資格並不困難。

投資分析人員方面,由於投資分析本身需具備相當專業知識,且每位投資分析人員據以推論之架構不同,故公司對其行為過程知識不易取得。對應於其資格取得方面,投資分析人員之資格取得較業務員困難許多,不僅考試科目較專業,且錄取人數極低,每年幾乎不超過二十名,故往往有供不應求情形。

而會計師方面,依據葉如萍撰擬會計師素質研究(民八十年)乙文中亦指出,由於會計師提供專業服務乃無形的,使用者無法從其外觀判斷服務品質,故會計師須設法使其客戶瞭解其專業服務品質,才能確保客戶繼續購買其無形產品。此為資訊不對稱產生之結果,為降低市場失靈問題,故會計師除資格取得不易外,尚有評鑑制度加以控管會計師事務所品質。

依上述分析,業務員資格取得容易,而投資分析人員及會計師則取得較難,故命題一觀點應成立。當員工行為不易分析而致有資訊不對稱情事時,資格取得等事前控管較為嚴密。

命題二:當公司對員工績效評估不易時,員工資格取得困難。

公司如有客觀數據評估員工績效、或員工產出有具體衡量指標,則績效評估較容易。此部分和是否有觀察員工工作機會、主管考核動機及主管考核能力相關(Milkovich & Boudreau, 1999)。

以業務員為例,業務員之績效可直接以成交量評估,故證券商對其行為考核容易。而投資分析人員分析結果和實際市場行情不一定有相關性,加上其分析結果於市場上反映有時間差距(timelag),故績效評估不易。會計師簽證過程往往具客戶特定性,且係專業判斷,好壞較難以監督,產出品質更不易確保。由上分析發現,若與員工資格取得控制上亦與命題二相對應,故命題二亦成立。

命題三:當公司與員工互依性強時,員工資格取得困難。

由於業務員流動率大,且公司和一般業務員關係較不具特定性,故較不具互依性,雖亦有績效特別好的業務員,但其往往有被挖角的風險;而投資分析人員及會計師為公司特定資產,不僅互依性強,且資格取得上亦較困難,使市場上存有之投資分析人員與會計師有限,而加重事前控管之重要性,故命題三亦獲得驗證。

實務上,業務員事前控管較不嚴密,使業務員人數眾多,而符合市場性;投資分析人員具特定性,且績效可以分析結果與證券市場之一致性加以衡量,而投資分析人員資格取得困難以塑造其特定性,故與公司維持關係之動機強,使公司訂有許多規則以保障雙方關係,降低離職及仲裁可能性;至於會計師具特定性,且績效不易衡量,適用關係團隊,故會計師事務所和會計師多為合夥關係,而事務所在關係建立時係基於合格會計師,故會計師資格取得可保障其專業性,另合夥可使公司與會計師有一致目標,此亦與關係團隊觀念相符。

肆、結 論

由於證券相關人員關乎證券市場之發展,在規範上極為重要。本文即以交易成本觀念出發,解釋證券相關人員資格取得之設計,如何解決交易成本問題。由命題分析發現,證券相關人員事前控制和公司對員工行為認知性、員工行為監督之容易性及互依性相關。

在業務員方面,由於證券商對業務員控管不易,故以增加業務員人數,使證券商隨時有能力取得業務員,以維持其業績。在投資分析人員方面,投資分析人員之資格取得極為困難,故不良評論不僅影響其聲譽,加上可能撤銷其分析員資格,故資格測驗亦為交易成本控管方式。而會計師投機行為雖獲利性高,但會務所採合夥方式,將進一步使會計師和事務所誘因相結合,又以困難之資格取得增加投機行為成本,以收制衡之效。

本研究係個別討論各命題與事前控管之關係,並未探討命題結合後對事前控管之影響,後續研究可進一步針對命題做交叉分析。

此外,本研究係針對證券相關人員研究,後續研究亦可擴及其他行業之人員,或做時間序列研究,瞭解事前控制對員工進入公司後之績效或生產力之關係。此外,可針對事前控制與事後控制做關聯性分析,以瞭解控制對交易成本或代理問題解決意涵。

最後,本研究主要瞭解事前控管亦是解決交易成本之有效方式,且與交易成本理論均符合,未來可針對事前控管對企業與工會關係等議題繼續研究。

 

註 釋

註一:相關規範包括「證券商負責人與業務人員管理規則」、「會計師法」、「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等相關規定。

參考書目

葉如萍,「會計師素質之研究-從會計師資格取得途徑與事務所評鑑制度探討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六月。

Brooke, Nigel & Oxenham, John 1984, "The Influence ofCer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versus Qualifications: 146-175.

Chi, T. 1994, "Trading in Strategic Resources: Necessary Conditions,Transaction Cost Problems, and Choice of Exchange Structur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v15: 271-290.

Dore, Ronald & Oxenham, John 1984, "Educational Reform andSelection for Employment-an Overview," Education versusQualifications: 3-40.

Milkovich, George T. & Boudreau, John W. 1999,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8th ed., Western Books Co., Ltd.

Ouchi, W. 1980, "Markets, Bureaucracies, and Clans," 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25: 129-141.

United States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Classification Act Positions, Civil Service Handbook, January 1961: 19-40.

Williamson, O. E. 1991, "Strategizing, Economizing and EconomicOrgan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75-94.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