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

兩岸三地的高科技市場發展現況

高禎祥(櫃買中心專員)

公元兩千年三月十七日,對於大中華經濟圈產生重大影響的證券市場──香港創業板市場(GEM)推出其創業板指數(Growth EnterpriseIndex),從成立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四個月,共計有十六家公司掛牌,如Tom+COM、SUNeVISION,就掛牌公司之主要業務內容而言,網路公司佔約百分之四十,電腦軟體公司佔約百分之二十,電信公司則佔約百分之十五,其他還包含能源以及化學公司等等,預期至今年第二季時,創業板市值將會達到一千五百億港元;然而在香港成功推出創業板股票市場後,亞洲國家開始注意到如何協助發展本國新興高科技產業以直接金融的方式在證券市場取得成本低廉資金的問題,中國、日本及新加坡都有意成立類似以高科技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市場,以迎接新經濟時代的來臨。

雖然我國在今年三月櫃檯買賣中心已經完成第二類股股票上櫃的相關法規制度,預期在四月已有關貿網路等三家公司掛牌交易,但是香港創業板未來的可能發展仍有二點值得我國注意:

第一、公司註冊地區包括香港、百慕達與開曼群島,這將會使我國在大陸投資約四萬家的台商成為香港創業板的潛在市場。

第二、台灣第二類股股票上櫃的相關法規制度仍較香港創業板嚴謹,是否將會形成發展潛力的阻礙,尤其是在美國Nasdaq、中國大陸、日本及新加坡等均以高科技為主的證券市場積極參與的情形下,勢將產生市場排擠效應。我國第二類股股票市場的強弱對勢分析機會

1.擁有眾多的高科技電子公司。

2.第二類股股票市場已經成立。

3.應積極爭取海外公司。

威脅

1.香港創業板市場位居於兩岸之間,將對台灣產生排擠效應。

2.中國大陸即將於今年底成立科技板塊市場。

3.日本、新加坡已經於年初表明積極參與開拓第二類股票市場的意願。

優勢

1.高科技電子產業較香港及中國大陸強,尤其是網路產業僅次於美國。

劣勢

1.證券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程度較低。

2.第二類股股票上櫃交易條件較為嚴謹。

3.為數四萬家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將成為香港創業板或大陸即將成立科技板塊市場的腹地。另外今年以來香港在證券市場所發生的重要事項有下列三項,都非常值得我們在證券市場管理上或當與國外證券交易所進行跨市場交易時,應觀察與學習對象:

一、香港特區政府有鑑於亞洲金融風暴時,期交所與結算公司未能配合政策;因此,為加強對證券金融市場的監督與管理,於三月六日由香港聯交所、期交所與結算公司所合併成立的「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預期在今年第三季推出美元結算機制,使得上市公司得以選擇以美元或港元作為報價單位。

二、三月二十九日香港信報指出,原定於三月來香港上市的七家NASDAQ公司由於不願遵循香港有關證券法規,因此將延遲至六月底以前掛牌,目前正由港交所與證監會研究准許其僅以在香港買賣股票形式掛牌,而非上市。

三、今年二月二十四日香港立法會通過有關大眾運輸地鐵上市的「地下鐵路條例草案」,賦予地鐵有自行訂定票價費率的權力,並預期最快可以在今年第三季上市,期以彌補香港財政赤字。香港創業板市場的成立,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加緊腳步成立類似證券市場有著莫大的影響。目前中國有五十三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去年總收入為六千五百六十億元人民幣,成長百分之三十五,總產值為五千六百六十億元人民幣,成長百分之三十,因此中國科學技術部正與中國證監會研究推動科技板塊市場相關法規,並預期該市場將會在今年或明年推出,其上市及交易條件初步規劃方向可能如下:

一、上市前一年有盈利記錄。

二、必須符合中國科技部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高認證」,目前已經或得認證高科技企業的有七十餘家,等待認證的企業有一千餘家。

三、最低資本額三千萬元人民幣。

四、無單日漲跌幅限制。

因此中國大陸在爭取此一以高科技產業為主要對象的證券市場發展潛力不容忽視,正在急起直追,台灣第二類股如何在兩岸三地的大中華經濟圈建立起高科技證券市場的代表性,攸關台灣是否能成為亞太科技島的目標。今年以來,中國大陸證券市場有兩件大事,對於健全證券市場積極地跨出一大步,亦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中國證券監管部門於今年一月規定大陸上市公司的年報、期中報告與相關規定應行揭露事項,除了應該刊登在指定的報紙外,另一方面必須全部上網揭露訊息,相關查詢網址為:上海證券交易所www.sse.com.cn、深玔證券交易所www.cninfo.com.cm、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www.cstc.gov.cn。F08902;中國大陸在去年頒布新的證券法後,與台灣證券業一樣,正在進行一股證券商合併風潮,以增加證券商風險控管能力。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