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簡訊

股價指數期貨之新創商品─TRAKRS

王吉祥(期交所專員)

壹、前 言

  股票市場正在持續重挫,投資人也猶豫進場買股票的時機,美林 證券(Merrill Lynch)在此刻設計推出一種新的股價指數期貨商品, 看似股票卻又具有避險基金的特色。
  這個創新的期貨契約從二○○二年八月一日開始在芝加哥商業 交易所(CME)以電子撮合方式進行交易,標的物名為「多-空科 技類股指數TRAKRS」,係由美林證券的科技類股策略小組所發展 出之股價指數商品,美林證券的目標,希望藉由同時持有科技類股中 買方與賣方的部位,使該指數之表現可以超越Nasdaq 100 指數,其方式類似避險基金常常採用的多空持股策略。
  這個股價指數的多方部位包含三十五種科技類股票、空方部位則 由三個代表電子類股價指數或電子類部分集合股價指數的ETF組 成,另外百分之三十的權重為現金。每個月月底美林證券會視市場情 況並依據該公司之規則重新調整指數之成分股及權重。然而該公司之 規則並非一陳不變,美林證券的科技產業分析師Steven Milunovich 為這個指數的主要規劃者,他可以調整指數成分股的權重或決定多空 部位的訂定規則,甚至改變規則的內容,他的角色就如同共同投資基 金的基金經理人。
  美林證券採取一種特殊的保證金訂定方式,當散戶投資人買進 TRAKRS期貨部位時,必須依照進場時的指數契約價值繳交足額的保 證金,因此既無槓桿作用,也無追繳保證金的問題;至於持有賣出 TRAKRS部位的投資人,進場時必須按契約價值繳交百分之五十的保 證金,若是資產規模超過一億美金的機構投資人,則其應繳保證金適 用一般期貨商品的規定。
  TRAKRS是美國第一個可以由證券商經手買賣並於一般證券帳 戶中持有的廣基期貨契約,依據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規定, 期貨契約須由合法之期貨經紀商經手買賣,美林證券成功地說服了期 貨主管機關「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核准具有特殊性質 的TRAKRS期貨可以經由證券商進行買賣。
  為什麼美林證券把這個商品設計成期貨契約,而不是避險基金或 ETF呢?美林證券指出透過同時持有多方與空方部位的策略設計可 以讓一般散戶投資人在持有科技類股時,享有股價下跌時之避險保 護,而且相對於共同基金而言,期貨是植基於實質投資組合上的商品 契約,而不是真正持有股票,不需要買進或賣出股票部位,節省了許 多手續費及稅賦上的成本。
  換句話說,美林集團已經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投資工具,結合股價 指數期貨契約的便利性及多空策略避險基金的特色,而且可以經由美 林證券旗下為數眾多的證券經紀商管道將這個商品推銷至廣大的證 券市場中。
  美林證券花了超過兩年的時間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研發這項商 品,努力的代價終於從七月三十一日開始要有所回饋,在特別開盤時 段中,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撮合了一百三十萬口契約,背後隱含有三千 三百萬口經紀商從七月八日開始收受之委託單。
  八月一日是正式交易的第一天,成交量為108,000口,八月二日 卻降到只剩3,300口,交易的第三天又增加到57,000口,TRAKRS 才剛開始上市交易,交易量似乎顯得並不穩定。
  假如一切交易情況順利的話,美林證券將會推出一系列的 TRAKRS指數期貨上市,並持續規劃這種非傳統期貨契約之商品,標 的將涵蓋股票、債券、外匯或其他金融商品。
  其他經紀商是否支持這項商品將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一些期貨業 界的經紀商認為,美林證券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並沒有給他們機會去 做執行交易的準備,尤其因這個商品的保證金規定十分特別,期貨商 的後臺系統必須耗費複雜的程序去處理交易後的後臺作業問題。
  Teresa Lo是一位股價指數期貨的程式交易員,也是提供程式交 易資訊的網站trendVUE.com之創辦人,她覺得TRAKRS是一個有趣 的指數商品,但是她預測專業交易員將會等到該商品的流動性夠佳時 才會進場交易,而且她擔心對剛接觸期貨市場的人而言,取得即時資 訊的成本將影響其交易意願,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向散戶投資人收取每 個月10美元的費用,提供包含TRAKRS等迷你股價指數類期貨商品 的報價資訊,相對而言,Nasdaq卻僅收取每個月1美元的報價資訊費 用。
  另一個關鍵在於TRAKRS調整成分股的時機,River Willow 資 本管理公司總裁Joe Duarte認為TRAKRS一個月才調整一次成分股 權重,頻率似乎太低了,假如市場趨勢已經明顯往下,倘若你是一位 避險基金的操盤人,將會立刻提高空方部位的比重,但TRAKRS卻 只能一個月調整一次。Joe Duarte對TRAKRS的印象深刻,並稱之為 時代性的創新商品,但由於TRAKRS並沒有歷史績效作為參考,因 此開始交易的前三個月到六個月的表現將是市場觀察重點,尤其當市 場處於劇烈震盪的時刻。(本文摘譯自Futures Industry Magazine September/October 2002 Issue) 

回目錄